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28
    上一期   
    空天防御体系与武器
    反无人机蜂群杀伤链动态构建策略研究
    包勇, 程帅
    2025, 53(4):  1-9.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01
    摘要 ( 61 )   HTML ( 33 )   PDF (1053KB) ( 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无人机蜂群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去中心化和自主协同特性对现代防空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分析了无人机蜂群的关键技术,并针对其在军事应用中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杀伤链构建的反无人机蜂群策略。研究重新界定了杀伤链的概念,强调了其在提升战术灵活性、促进技术创新融合及形成新的作战理念方面的重要性。提出的策略涵盖多域感知、分布式指挥控制、资源优化和拦截技术创新,旨在提高防御系统对无人机蜂群威胁的适应性和反应速度。结合陆战场环境,设计了不同策略的实现途径,为未来反无人机蜂群作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支持。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传感器-武器-目标分配方法
    闫世祥, 刘海军
    2025, 53(4):  10-17.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02
    摘要 ( 49 )   HTML ( 2 )   PDF (720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理选择作战资源组成“传感器-武器-目标”杀伤链在防空网络化作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了多约束限制、多优化指标下的传感器-武器-目标分配(sensor-weapon-taget assignment,S-W-TA)问题,建立其数学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分配方法。分析S-W-TA问题对应的寻优指标,使用杀伤链有利度指标整合传统的效能指标;采用深度Q网络(deep Q network,DQN)方法训练智能体,使用深度强化学习类方法对S-W-TA问题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在杀伤链择优组网的过程中,深度强化学习算法所求得的解优于工程上广泛应用的基于规则的分配方法,强化学习类算法更适合解决多约束限制、多优化指标的S-W-TA问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防空反导作战杀伤链/网构建与发展研究分析
    张锦, 王刚, 郭相科, 李腾达, 刘祥雨, 黄润宇
    2025, 53(4):  18-26.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03
    摘要 ( 48 )   HTML ( 5 )   PDF (1169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防空反导杀伤链/网是推动国家一体化空天防御体系逐渐走向完备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军事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防空反导领域的深化运用,使得空天防御体系的预警探测、信息处理、指挥决策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也给“即时响应、动态重构”的智能防空反导杀伤网的构建与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总体介绍了防空反导杀伤网作战概念的发展、内涵及特征,搭建了防空反导杀伤网的体系支撑架构;从技术层面详细分析和总结了防空反导杀伤网作战体系的关键能力,给出了相关指导建议;分析了防空反导杀伤网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有人/无人机协同对地打击路径规划方法研究
    汤佳衡, 肖博漪, 丁晨博, 范恒知, 吕茂隆
    2025, 53(4):  27-35.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04
    摘要 ( 40 )   HTML ( 3 )   PDF (971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中路径规划的复杂性及传统方法在动态环境中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融合改进型DWA算法和Dijkstra算法的路径规划方法。该方法通过优化轨迹评价函数,有效规避动态障碍物,确保有人/无人机编队在任务时间窗约束下实现最优路径规划。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应对复杂变化战场环境时,能有效提升路径优化效果,同时增强了路径规划在不同场景下的泛化性与鲁棒性。

    军事智能
    战略情报预警预测智能化方法发展
    刘鑫, 王侃, 戴礼灿, 曹开臣, 王良刚
    2025, 53(4):  36-49.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05
    摘要 ( 31 )   HTML ( 2 )   PDF (1115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性探讨了国内外战略情报预警预测相关概念内涵及其演变过程,给出了契合新时期我国情与军情的战略情报预警预测定义。针对预警预测要求与活动特点,提出了战略情报预警预测的基本环节与流程框架,归纳总结了实施战略情报预警预测的认知驱动类和数据驱动类智能化方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算法模型,能为战略情报分析领域研究人员开展研究提供工具选择、方法途径等方面的指导与参考。认知驱动类方法有可解释性和交互性方面的优势,数据驱动类方法在大规模数据处理效率方面更佳,两者结合在人机协同式的复杂战略情报预警预测分析任务中能发挥更好的效能。未来上述智能化方法将重点解决人机认知差异性度量、异构知识关联融合、弱隐微线索挖掘、证据链印证闭环等方面的问题,以满足预警预测领域的全面性、准确性、可信度等要求。

    “马赛克战”颠覆性技术研究综述
    李林莉, 徐强, 陈丽琼, 赵航, 汤娟
    2025, 53(4):  50-63.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06
    摘要 ( 45 )   HTML ( 1 )   PDF (5841KB) ( 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近几年美军围绕“马赛克战”概念开展的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研发项目,构建“马赛克战”技术项目知识图谱,直观呈现这些技术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并从技术迁移、实施年份和技术应用3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深入挖掘并描述部分技术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出“马赛克战”技术研究特点。结果表明:美军对“马赛克战”技术的研究重点关注体系架构、指挥与控制、通信组网、平台与武器以及基础技术这五大领域,前后技术项目之间具有很强的技术延续性,一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后续项目的技术积累。另外,“马赛克战”技术有很强的指向性,大部分项目都明确指向某个军种/部门或者多军种应用,可见美军实现“马赛克战”的决心。

    基于云模型的智能武器装备脆弱性评估
    赵擎天, 李立伟, 张瑜, 陈鑫, 侯立志, 雷震
    2025, 53(4):  64-73.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07
    摘要 ( 36 )   HTML ( 2 )   PDF (1412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军事领域的深入应用,如何科学评估因AI技术缺陷给智能武器装备造成的脆弱性,成为影响智能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对智能武器装备脆弱性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14个脆弱性评估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方法计算指标权重,通过云模型评估方法将定性指标评估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转化为可量化的云特征,通过观察和计算比较综合评估云与各标准云之间的相似度得出评估结论。以某型无人机系统的脆弱性评估为案例,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为评估智能武器装备脆弱性探索了新手段。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一种基于加速度补偿的非合作轨道目标定位方法
    肖广瀚, 任路明, 刘军虎, 胡泽岩, 孔晓健
    2025, 53(4):  74-82.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08
    摘要 ( 30 )   HTML ( 0 )   PDF (2365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非合作轨道目标的定位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加速度补偿的仅测角定位方法。引入非合作轨道目标仅测角几何定位方法,提出一种加速度估计模型,完成考虑加速度补偿的滤波器设计,并引入基于量测残差的目标机动判别准则。在判断非合作轨道目标发生机动时,通过加速度补偿的方式减小由于未知加速度引起的定位误差。仿真表明,所提机动判别准则能够有效判定目标是否发生机动,同时所提定位方法在非合作轨道目标机动期间能够有效提高定位精度。

    基于新型二阶一致性算法的角度约束协同制导律
    杨凯源, 明超, 王晓鸣
    2025, 53(4):  83-92.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09
    摘要 ( 25 )   HTML ( 0 )   PDF (1588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多枚导弹在二维平面内对高速大机动目标的协同拦截问题,开展了具有终端角度约束的多弹协同制导律设计研究。考虑二阶一致性算法对协同时间与制导时间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二阶一致性算法,并基于此算法对视线上的协同制导律进行了设计;采用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方法设计了视线法线方向上的角度约束制导律,以解决传统滑模的固有抖振问题。通过Lyapunov理论对闭环系统的有限时间稳定性进行了证明。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制导律能确保各弹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协同并以期望角度命中目标,且在制导性能上优于传统的协同制导律。

    目标特性与探测跟踪技术
    基于无源定位的卫星导航干扰源定位技术综述
    高精隆, 陈秋实, 张良, 庞春雷
    2025, 53(4):  93-104.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10
    摘要 ( 22 )   HTML ( 1 )   PDF (919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卫星导航在军民领域取得了深入的发展,导航战成为全球军事局部冲突及大国博弈的现实问题。如何快速地检测干扰源并对其定位,为军事指挥提供有效的战场态势信息,做出更为灵活的决策进而保障己方导航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了急需关注的现实问题。介绍了导航战的概念和无源定位技术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无源定位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对比分析了无源定位的观测量及其数学模型和定位性能,在此基础上对卫星导航干扰源检测定位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展望。

    无先验信息的机载组网雷达实时空间配准算法
    刘心成, 朱陈予, 韩玉兵
    2025, 53(4):  105-111.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11
    摘要 ( 23 )   HTML ( 0 )   PDF (757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多部空间姿态时刻变化的机载雷达,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无需依赖先验信息(如雷达位置和姿态)的空间配准策略,本策略涉及到实时配准参数解算以及融合点迹优化等多个关键环节。利用目标点迹数据建立雷达间的空间姿态关系,借助递归最小二乘法(recursive least squares,RLS)迭代求解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进而实现各雷达坐标系的实时配准。此外,引入了一种基于融合结果的目标轨迹级空间配准参数反向调节策略,通过构建配准误差模型并运用梯度下降法进行优化,有效降低了融合轨迹误差,提升了配准精度与跟踪质量。所提策略为雷达空间姿态的实时配准问题提供了一种全面且高效的解决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前景。

    频控阵在识别二次雷达中的设计应用
    康振梅
    2025, 53(4):  112-120.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12
    摘要 ( 24 )   HTML ( 0 )   PDF (2613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升识别二次雷达防侦收、抗截获能力,利用频控阵天线波束距离-方位-时间多维耦合特性,提出了频控阵识别二次雷达应用总体思路。采用数字基带复合频偏控制方法,降低频控阵阵列通道实现成本和复杂度;通过差异对数频偏优化波束旁瓣,实现对特定位置点状波束的照射,信号发射更隐秘、更安全,提高防侦收、截获的能力;提出基于时变加权的长驻留波束优化设计方法,确保识别二次雷达通信信号的有效接收和识别概率达成。频控阵识别二次雷达的应用研究为新型装备的研制奠定基础,也为其他系统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雷达隐身靶机目标特性分析及靶试应用研究
    杜大全, 赵阳, 扈平
    2025, 53(4):  121-128.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13
    摘要 ( 19 )   HTML ( 0 )   PDF (621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靶机减缩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对武器系统检验的影响,对于雷达隐身靶机实际应用及其隐身效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简述了目标雷达散射特性、起伏特性和角闪烁对雷达作用的影响,梳理分析了目标隐身、自身运动特性和外形尺寸与目标起伏、角闪烁等特性的内在关联。根据靶机隐身特性对武器制导攻击过程的影响机理,分析了隐身靶机相关目标特性及其效能发挥的影响因素。着眼靶机与作战飞机隐身目的差异,给出隐身靶机靶试应用建议。

    综合保障性技术
    基于改进无迹卡尔曼滤波的可靠性评估方法
    赵建印, 姜经纬, 魏顺涛
    2025, 53(4):  129-139.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14
    摘要 ( 17 )   HTML ( 0 )   PDF (846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高可靠性产品服役期间数据有限、数据信息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融合性能退化实测数据分布参数与预测分布参数,提出了基于改进的Sage-Husa自适应无迹卡尔曼滤波的可靠性评估方法。该方法确定了性能退化数据统计模型得到了分布参数,并构建了基于分布参数最优估值的退化失效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预测得到了分布参数的预测数据以表征数据趋势信息,并以预测数据为状态变量、实测数据为观测变量,基于非线性Wiener过程建立了无迹卡尔曼滤波模型的状态方程与观测方程,得到了分布参数的最优估值;同时为了降低传统无迹卡尔曼滤波中测量噪声协方差矩阵对滤波精度影响,引入改进的Sage-Husa算法对其进行优化以提高最优估值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示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增大了可靠性评估可利用数据的信息量,且得到的可靠性评估结果与工程实际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航空装备维修管理数字化转型研究
    李俊杰, 马宁, 孟梦
    2025, 53(4):  140-147.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15
    摘要 ( 19 )   HTML ( 0 )   PDF (2698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围绕航空装备维修管理数字化体系设计,从维修保障要素、作业、手段、模式等方面探索构建维修保障数据孪生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典型应用构建数据预处理、装备实力分析、状态分析、保障资源状态分析、任务匹配度等数据感知与分析模型,探索装备状态精准判定、故障综合诊断、寿命预测管理、维修智能决策等智能算法应用,形成航空装备维修管理数字化系统整体技术架构,为数智维修保障提供技术参考。

    高阶图神经联合训练的装备剩余寿命预测
    陈凯诺, 张福光, 张涵, 尹延涛, 杜光传
    2025, 53(4):  148-159.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16
    摘要 ( 20 )   HTML ( 0 )   PDF (1159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现有小子样高可靠性装备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精度较低、预测泛化性较差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邻域聚合图卷积神经网络和双向门控单元联合训练的装备剩余寿命评估方法。该方法将公开的大样本数据集和装备关键部件测试数据等小子样本信息构建为属性图,整合不同阶邻居信息,捕获装备采样信息间的高阶关联特征,再使用双向门控单元进行寿命预测,并通过预训练-微调的联合训练策略提升模型泛化能力。提升了装备剩余寿命预测的精度,提升了不同场景下的寿命预测的泛化性,并通过仿真实验和消融实验证明了方法各个模块的必要性。与其他经典方法相比,该方法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健性均有显著提升。有效利用了公开数据集和装备小子样数据之间的关联信息,为复杂装备系统的剩余寿命预测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航天装备维修保障链生成与模型构想
    张子建, 张永福, 孙锐, 周文武
    2025, 53(4):  160-168.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17
    摘要 ( 24 )   HTML ( 0 )   PDF (994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航天装备发展和部队使命任务拓展,对加快装备维修保障链生成效能提出更高要求。在辨析航天装备维修保障链概念,阐述其特色优势基础上,立足现实需求,着眼未来战争发展模式前沿,采用平台要素整合、业务流程更新规划等逻辑推理思维方法,构建了航天装备维修保障链模型。并以现实技术支撑、实现途径和重难点分析其可行性,为航天部队顶层设计研究、前端布局和实践展开、试点运行提供模式参考。

    仿真技术
    液体火箭发动机喷射雾化燃烧性能研究
    陈建宇, 陆欣, 王旭
    2025, 53(4):  169-176.  doi:10.3969/j.issn.1009-086x.2025.04.018
    摘要 ( 22 )   HTML ( 0 )   PDF (1926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液体火箭高效推进时,为合理控制燃烧场,必须对燃烧室内的雾化质量和推进剂的着火延迟期进行分析。利用ICEM模块建立了三维雾化燃烧场模型,采用DPM离散相模型分析了离心式喷嘴在不同条件下的雾化特性;耦合了EDC燃烧模型,对正癸烷、正辛烷及航空煤油进行了燃烧发展过程分析与着火延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喷嘴压力的升高,液滴在相同时间内贯穿距增大、D32减小;当喷嘴直径从1.2 mm增至1.8 mm时,液滴轴向速度降低,雾化角增加;背压增加时液滴间碰撞聚合效应明显增强,气动作用减弱致使D32变大;燃烧场中着火延迟期长度与环境温度、背压总体上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