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关于雷达方程的讨论
    侯建
    现代防御技术    2020, 48 (6): 1-4.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0.06.001
    摘要6904)      PDF (614KB)(4975)   
    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固态有源相控阵天线在雷达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对于采用固态有源相控阵天线的雷达,如果为了降低旁瓣而进行加权,在使用雷达方程进行性能评估时必须考虑加权损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推导,并给出了加权损失的计算公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美陆军一体化防空反导体系建设研究及启示
    李森, 张涛, 陈刚, 姚小强, 马超
    现代防御技术    2020, 48 (6): 26-38.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0.06.005
    摘要7237)      PDF (14534KB)(4398)   
    一体化防空反导体系是异构空天防御力量集成的基本形式,在未来空天防御作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从美陆军一体化防空反导体系的建设动因与目标出发,指出美军“武器系统解耦、要素动态重组”的一体化防空反导体系建设思路。其次,分析了体系的总体架构,深入剖析了两大关键系统IBCS和IFCN的核心功能。再次,系统回顾了体系研发试验情况及能力演进过程,讨论了后期建设重点及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我军体系建设的启示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美陆军已初步具备了分布式、网络化防空反导作战的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军事伪装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郑万里, 杨萍, 闫少强, 吴丰轩, 燕松
    现代防御技术    2022, 50 (1): 81-86.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2.01.012
    摘要4771)   HTML207)    PDF (2246KB)(4199)   

    随着侦察监视技术和察打一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战争中战场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军事目标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伪装防护是保证武器装备战场生存能力的重要前提。回顾了伪装技术萌芽、起步、发展、成熟的应用历程,系统梳理了隐身、遮蔽、迷彩、示假等伪装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认为未来伪装技术将朝着多频谱兼容、智能自适应、一体化设计的方向发展,对军事目标伪装技术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军用直升机主动防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分析
    史志富
    现代防御技术    2021, 49 (5): 1-6.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1.05.001
    摘要8441)      PDF (2668KB)(3876)   
    军用直升机的主动防御技术是未来提高军用直升机战场生存力的创新性前沿技术。针对军用直升机特别是运输类、战勤保障类直升机在现代作战环境中缺乏主动防御手段,易受攻击且毁伤代价大的弱点,首先提出军用直升机加装主动防御系统的原理和应用需求,然后分析国内外现有军用直升机主动防御技术和装备,最后根据作战应用原理详细分析了主动防御系统应该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可为未来军用直升机的主动防御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空中目标作战意图识别研究综述
    张晨浩, 周焰, 蔡益朝, 郭佳琦
    现代防御技术    2024, 52 (4): 1-15.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4.04.001
    摘要4700)   HTML3494)    PDF (762KB)(3747)   

    随着战争形式的不断演变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空中战场态势日益复杂,迅速准确地识别目标作战意图是战场态势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为指挥员的决策提供辅助信息,有利于掌握战争主动权。首先介绍了目标意图识别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模型,界定了目标意图和意图识别的定义概念,从作战指挥决策流程和信息融合流程2个方面确定了目标意图识别的地位和重要性;其次目标特征和意图空间分别作为意图识别的输入属性和识别框架,是意图识别的基础并对此进行了综述;然后综述规则和模板匹配、证据理论、贝叶斯网络、传统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5类常见的目标意图识别方法,介绍了每种识别方法的基本机理和识别过程,总结了其优缺点;最后对比分析了5类目标作战意图识别方法的性能,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太空飞行器烟幕干扰遮蔽消光特性研究
    张磊
    现代防御技术    2021, 49 (3): 80-85.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1.03.010
    摘要3074)      PDF (4593KB)(3730)   
    基于MIE散射理论,建立太空环境下求解吸收、发射、散射性粒子系辐射传输模型,研究了烟幕扩散过程总辐射的变化,分析了粒子光学性质、粒径尺度、粒子数密度、烟幕厚度对整个烟幕遮蔽的红外隐身效果。结果表明:中波能起到较好的隐身效果,最多能遮蔽90%的飞行器辐射;粒子的折射指数对烟幕隐身效果影响较小,吸收指数对烟幕隐身效果影响较大;粒子尺度对隐身效果影响较大,在特定的光学性质下存在最佳粒径选择;烟幕的密度存在饱和值,超出饱和值后隐身效果不会增加;烟幕厚度对隐身效果没有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多旋翼无人机噪声源跟踪定位系统研发及测试
    何敬玉, 刘吉铮, 杨志晨, 汪冬冬, 欧平
    现代防御技术    2024, 52 (3): 1-8.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4.03.001
    摘要4953)   HTML2895)    PDF (3666KB)(3715)   

    多旋翼无人机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成为重要设施的威胁。针对低慢小多旋翼无人机的跟踪探测难题,开发了一种基于麦克风阵列声源定位的多旋翼无人机跟踪探测识别定位系统。该系统实时采集无人机噪声信号,进而采用基于小波变换的波束形成时频声源定位算法进行无人机噪声源定位,最后融合了麦克风阵列反演得到的多旋翼无人机位置和视频采集到的图像。经过在全消声室环境中对多旋翼无人机进行的大量测试表明:该定位系统能准确实时跟踪定位无人机的横向飞行和上下飞行;即使在摄像头盲区也能准确探测无人机位置,有效弥补了视频探测的不足;该系统的定位精度为92.2%,优于同类系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OODA的舰艇编队防空体系作战效能评估研究
    汪浩
    现代防御技术    2020, 48 (6): 19-25.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0.06.004
    摘要6471)      PDF (834KB)(2799)   
    在分析舰艇编队协同防空反导体系典型作战想定基础上,研究了基于OODA(observe, orient, decide, act)环理论的舰艇编队协同防空反导体系作战流程;给出了舰艇编队防空反导体系作战任务剖面及功能要求,研究构建了舰艇编队协同防空反导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AHP-指数法的舰艇编队防空反导体系单项效能和各作战阶段效能的综合评估模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可为舰艇编队协同防空作战效能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小型侦察无人机任务能力及拒止距离分析
    黄沛, 曹国辉, 张海晶, 张钧杰
    现代防御技术    2022, 50 (1): 1-6.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2.01.001
    摘要7707)   HTML12645)    PDF (689KB)(2597)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已在民用、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具有“低慢小”特征的小型无人机,使用方便灵活,成本相对低廉,可用于执行侦察监视、自杀袭击等任务,对日常防空安全、重要目标防护构成严重威胁。分析研究了小型无人机主要威胁样式,重点分析了小型侦察无人机载荷任务能力,提出对该类目标拒止距离需求,可为相关拦截装备研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反导作战体系超网络模型与交互机制研究
    罗剑, 于小红, 姜伟, 王杰娟, 陈小卫
    现代防御技术    2022, 50 (3): 1-9.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2.03.001
    摘要13893)   HTML11161)    PDF (1891KB)(2391)   

    以反导作战体系运用流程为研究对象,基于复杂网络的思想,对反导作战体系进行了拓扑抽象,构建了由指控子网、信息子网、交战子网、传感子网组成的反导作战体系运用流程超网模型;深入分析了超网模型静态交互机制,并对节点交互关系进行了数学描述,基于作战阶段时序对反导作战体系网络动态交互机制进行分析,提取出反映各阶段子网内部与子网之间的网络演化特性的特征参数;验证试验表明,网络密度等网络整体特征值呈阶段性变化,信息流、各节点角色和地位随着阶段性任务呈规律性变化,对后续反导作战体系运用流程优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国外高超声速武器攻防发展态势研究
    王冠, 尹童, 曹颖
    现代防御技术    2022, 50 (2): 26-32.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2.02.004
    摘要4043)   HTML189)    PDF (732KB)(2356)   

    近年来,伴随高超声速技术飞速发展,各国积极推动高超声速导弹武器系统研究,在加快进攻性高超声速导弹武器研制的同时,加紧开展临近空间高超声速导弹防御技术研究。深入分析了国外高超声速进攻武器的发展布局及高超防御体系的概况,归纳了高超声速武器攻防作战的应用样式,并分析了对国家安全构成的挑战。可以对高超声速进攻武器与防御技术发展起到借鉴参考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美国“下一代过顶持续红外”(OPIR)预警卫星研究进展
    王久龙, 王潇逸, 胡海飞, 蔡盛
    现代防御技术    2022, 50 (2): 18-25.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2.02.003
    摘要6885)   HTML273)    PDF (2819KB)(2323)   

    美国天基预警卫星系统是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现状和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支撑我国天基光学预警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工程研制,在分析了美国国防支援计划(defense support program,DSP)和天基红外系统(space-based infrared system,SBIRS) 2代天基预警卫星的发展历程、系统构成以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综述了美国“下一代过顶持续红外”(overhead persistent infrared,OPIR)预警卫星的若干研究进展和成果,详细总结了其在星座规划、传感器有效载荷研制、地面数据处理系统以及数据标准规范4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建议从构建目标红外图像数据集、研制宽视场任务数据处理算法、发展搜索跟踪一体化大面阵载荷技术、加强卫星近场感知防御等方面给予重点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美军无人空战装备智能化发展动态及启示
    董康生, 胡伟波, 沈雁鸣, 唐上钦
    现代防御技术    2022, 50 (4): 28-37.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2.04.004
    摘要10300)   HTML521)    PDF (2237KB)(2265)   

    美军无人机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且数量规模和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攀升。为抢占无人智能化作战新的制高点,美军开展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试验。从美军现役无人机装备出发,分析了其主要作战运用特点以及优缺点。针对美军装备无人智能化发展新动态,重点分析了自主空中加油、“忠诚僚机”、弹群协同、算法战、先进作战管理等软硬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并总结了其无人智能化发展呈现出的新规律、新特点。从空战理论、能力技术和装备体系3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无人智能化装备发展的思考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深海安全问题的认识思考
    武立军, 胡鉴航, 王旭, 王建斌
    现代防御技术    2021, 49 (1): 27-31.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1.01.004
    摘要3531)      PDF (781KB)(2259)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既需关注传统领域安全,又需关注新兴领域安全。深海作为新兴战略领域,研究深海安全意义重大。从安全研究的视角出发,初步思考了深海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几个安全问题,可为深海安全深化研究提供支撑,希望引发更多的人去关注深海安全,促进深海开发与深海安全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智能化空天防御作战体系架构设计方法研究
    李小波, 王蒙一, 廖咏一, 黄智捷, 王涛, 王维平
    现代防御技术    2024, 52 (2): 1-12.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4.02.001
    摘要1444)   HTML1387)    PDF (2546KB)(2169)   

    在潜在威胁日趋智能化和当前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双重推动下,空天防御作战体系不是装备和技术的线性叠加与机械堆砌,而是一个各作战要素有机融合、动态适变与持续演进的综合智能体。在分析智能化空天防御作战体系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智能化设计范式与理念,提出一种基于智能体网络的体系架构设计方法,从兵力节点、兵力关系、适变机制3个方面探讨了智能化赋能架构设计的关键技术。该方法为空天防御力量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智能化方法参考,有助于提升空天防御作战体系建设与运用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压缩空气弹射在武器系统中的应用综述
    赵芳, 王太江, 陈钦, 任泽斌
    现代防御技术    2021, 49 (5): 95-103.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1.05.013
    摘要1042)      PDF (4195KB)(2166)   
    压缩空气弹射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陆基武器系统等领域,具有弹射速度快、无需热防护、可重复利用、安全环保及通用性能好等优势。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分类总结,概述了压缩空气弹射的应用研究领域,简要分析了压缩空气弹射在各行业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及发展前景。研究表明:研制高效、小型化的压缩空气弹射系统是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关结果为压缩空气弹射的应用与研究提供有利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临近空间目标跟踪与预报技术研究
    李君龙, 周荻, 王冠, 陈晓波, 秦雷
    现代防御技术    2021, 49 (3): 1-12.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1.03.001
    摘要684)      PDF (6039KB)(2068)   
    目前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迅速,临近空间目标跟踪与预报已引起广泛关注。论述了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跟踪与预报技术,包括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机动目标模型、多模型滤波器设计方法、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机动目标轨迹预报方法等,并提出现有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后续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装备领域应用探讨
    姚保寅, 毛磊, 王智斌
    现代防御技术    2023, 51 (2): 33-42.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3.02.004
    摘要3918)   HTML369)    PDF (1730KB)(2059)   

    人工智能技术被各主要强国视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尖端技术之一,有望提升航天装备可靠性、快速性和自主性,从而产生颠覆性影响。简要分析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态势及其在航天装备中的应用态势。建立了人工智能在航天装备领域应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进入太空、利用太空和控制太空的维度,从运载火箭、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载人飞船、太空态势感知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航天装备领域的应用场景。最后,归纳了人工智能在航天装备领域应用的趋势。为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装备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变体飞行器智能自主决策与控制
    王青, 刘华华
    现代防御技术    2020, 48 (6): 5-11.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0.06.002
    摘要4876)      PDF (1019KB)(2048)   
    变体飞行器能够主动改变外形满足不同飞行性能需求,从而适应不同飞行环境和任务,因此具有极高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变体飞行器呈现出“智能化、自主化”趋势,智能变体飞行技术是最有可能带来未来航空航天飞行器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发展趋势之一。首先结合变体飞行器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变体飞行器的发展趋势,指出智能变体飞行器是未来飞行器发展的方向。其次,分析了变体飞行器智能变形决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以人工智能算法中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为例,提出了智能、自主、高适应性的变形决策设计方案。最后,针对目前变体飞行器控制设计中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加以分析研究,重点考虑了变体飞行器强耦合、强不确定性等工况下的高适应性、高自主性控制方案设计,并提出了相应的变体飞行器智能自主控制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捕蜂”——低空近程反无人机蜂群体系构想
    李晶晶, 罗晨旭, 黄维
    现代防御技术    2020, 48 (4): 16-22.   DOI: 10.3969/j.issn.1009-086x.2020.04.03
    摘要3873)      PDF (2330KB)(2048)   
    根据无人机“蜂群”技术和作战特点,针对传统防空体系对无人机“蜂群”探测距离近、拦截效果差、无法攻击其投放平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防御思想的低空近程反无人机体系构想,设想将新型反无人机导弹、激光武器、“捕蜂者”无人机、无线电干扰设备和多种探测传感器融入到现有防空体系之中,以此来提高现有防空体系对低空、小型、慢速、群目标的防御能力。该作战体系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适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未来反无人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